應援小百科
在商業與創作價值之間,台灣電影產業正尋找一條全新的路。近期話題度爆棚的軍事題材電影《國運之戰》,選擇以群眾募款的方式,公開募集製作經費,在數月內便即將達標!這不僅是一 場對創作自由的堅持,更是一場以觀眾為核心的內容革命。
《國運之戰》是一部以台灣當代軍事戰略為題的原創劇情電影,以1996年台海危機為背景,講述當年中共對台灣首次總統直選的反彈,以及因此發生的軍事對峙事件。
《國運之戰》這部電影是由汪怡昕導演執導。由於先前作品政治職人劇《國際橋牌社》創造好口碑,本次團隊選擇採取募資,逐漸脫離只靠補助的循環。汪怡昕導演曾在受訪時表示,他希望透過這部電影,呈現當年台灣軍人在危機中的故事和情感。
電影將盡力還原當年陸海空三軍緊張備戰的場景,並細膩刻畫那些曾參與這段歷史的無名英雄,聚焦在「戰爭預防」與「全民防衛」兩大主題,呈現出台灣在國際壓力下的韌性與自我定位。
《國運之戰》預計於2026年上映,目前正在進行募資和籌備工作。導演團隊也延攬多位軍事背景顧問與戰略模擬專家,確保情節與場景設定的合理性與現實感。
動畫部分則由曾以《咒》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美術設計獎、《茶金》入圍金鐘獎等知名製作的 「夢想動畫」操刀,該團隊擅長製作軍事、歷史動畫,畫風寫實而富有張力,不僅強化劇 情張力,也補足中小型預算電影在戰爭場面上的視覺呈現限制。
在導演的願景與動畫團隊的加持下,《國運之戰》電影製作選擇走向群眾募款、邀請全民共襄盛舉。
《國運之戰》以真實戰略思維切入劇情,描繪當代台灣在地緣政治中可能面對的困局與抉擇。由於題材敏感,劇情真實深入,傳統投資方多持保守態度,製作團隊選擇直接向大眾募資,讓關心台灣未來的觀眾直接成為「共製者」。
這樣的公益募款行動,不只是為了一筆拍片預算,更是一場集體參與公共議題的實驗。透過捐款支持,《國運之戰》的每一位觀眾,都是作品誕生的推手。
相較於早年繁複的銀行轉帳或表單報名,這次《國運之戰》的集資平台採用應援科技的募資網站支援,具備完整的捐款系統設計,支援信用卡、行動支付、海外付款與電子發票,並提供專屬活動頁、集資進度追蹤與感謝回饋品設定,讓觀眾捐款體驗流暢 且安心。
這樣的系統設計,也為日後其他公益型內容製作提供了標準範例——不論是社會議題紀錄片、教育影片,甚至是文創活動,都能用相同邏輯快速啟動群眾集資。
在過去,觀眾只能在電影上映後買票觀賞。但透過這波募款機制,支持者從前期便能參與其中,不僅能獲得限量回饋品與專屬資訊,還能真正感受到「這部片,是我們一起完成的」。
觀眾不僅能透過集資參與,獲得「回饋品」,亦能選擇「冠名置入」,成為電影中的一份子!包括男、女主角、參謀總長與對白角色的姓名皆可,製作團隊希望以此促成共贏機制。
這種粉絲共創型公益募款模式,讓觀眾從被動接收者,轉為主動參與者。正如導演所言:「這不只是電影募款,更是一場屬於台灣人的國運討論。」
《國運之戰》是一次成功範例,也為更多非營利 機構、教育團體、文化內容創作者提供新的想像——不一定要依賴政府補助或單一贊助,只要運用數位捐款系統平台,就能啟動一場真正來自群眾的支持。
未來無論是地方文化影展、議題倡議、社區行動、偏鄉教育資源推廣,皆可仿效《國運之戰》的機制,建立透明、有效且低門檻的公益捐款機制,拓展群眾參與的新可能。
內容經營